中心简介

发布时间:2022-08-01 12:24

华西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验教学基础。中心成立于2001年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校之初,2007年获批“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准“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分布于江安和华西两个校区,实验空间6600平方米。有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两大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生物分子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法医学2个专业实验室。两大实验平台与学校科研实验室在位置和空间上互为补充,形成了教研相辅的良好教学环境。



华西江安.jpg

图1.   华西校区实验楼(左图);江安校区实验楼(右图)

 

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下的实验室运行体系,学校通过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分批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对中心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中心实行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与咨询的中心主任负责制,聘请基础医学教学领域知名专家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每年至少召开教指委工作会议1次,为中心持续建设和良性发展建言献策。中心主任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统筹调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并设副主任2名,行政、教学、安全专责秘书3人,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与建设。所属各实验室设主任1人,负责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建设。各实验室设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师由实验室主任聘请相应学科的教师担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设并运行示范中心网站,每年按时在网站公布示范中心年度报告,多种优质教学资源均上网,方便学生和教师查阅,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实验平台实行开放式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得力。建立有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力求规范化、人性化。

经过多年建设,中心引入了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包括人体解剖3D虚拟系统、形态学NIKON互动实验室、机能学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等高级尖端设备,并建设有人体解剖学科技馆、形态学陈列室等科技场馆。目前中心拥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价值8384.19万元,共计6561台套。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用于设备更新换代、教学改革、实验室改造等。借助于四川大学“双创”与“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中心相继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生物化学实验平台”、“法医学本科创新实验开放平台”。目前,正在建设“双创综合能力培育中心”、“创新创意实现中心”。



中心实验设备.jpg图2.   中心实验设备

人体解剖学科学馆,形态学陈列室.jpg图3.   人体解剖学科技馆(左);形态学陈列室(右)



中心秉承“重基础、强能力,求创新、促发展”的医学教学理念,所设实验项目涵盖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需求。实验教学量大面广,面向全校文、理、工、医30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科生及海外留学生开设有41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实验项目515项。此外,还开设有医工结合视频公开课2门和研究生实验课程18门。实验教学工作量稳定在28万人学时/每年左右,每年受益学生人数5000余人次。综合性、创新创业型实验比例逐年提高。目前,综合性实验/创新创业类实验占比60.2%/19.4%,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占比58.1%/41.9%,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49项,录制英文配音双语字幕实操视频24个。国家级规划实验教材使用比例达到70%。

中心高度注重与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重点推进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工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基础医学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组建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团队、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的阶梯式课题小组,将“大创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5年建设期,本科生科研训练率达90%以上,指导学生获批并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89项,34项被推荐为优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包括国际金奖1项、国家级金奖8项、省级金奖11项在内的各项奖励共80余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含SCI论文21篇),获专利8项,完成毕业设计196篇(含16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学科竞赛获奖.jpg图4.  学科竞赛获奖


中心坚持走教改之路,将“以学生为中心、质量为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实验教改思路贯穿实验教学过程。借助不同实验平台,建立了教师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最新科技创新向实验内容转化、实验技术创新及发明向实验方法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5年建设期,中心教师承担省级以上实验教改项目6项,承担学校及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100余项,8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及省级教改成果奖,多项转化为新开实验课程、创新创业型实验项目或自制特色实验仪器。发表教研教改论文40余篇;作为负责人开发实验课程41门;获批“省级精品在线课程”6门,“通识模块课程”8门,“国家在线建设课程”2门。开设的9门课程(包括2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课程(含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被认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6门实践课程被评为“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并开设医工融合通识课程2门;主编实验教材18部和专著2部,参编32部,获国家级及校级优秀教材奖各2项。2019年,基础医学、法医学两个专业均获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首批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法医学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全国首个“法医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2021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验教学基地”及省级“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jpg

图5.主编教材


中心以“水平一流,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进取”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以“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作为建设指导思想,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流动、教学-科研-技术人员兼容,打造高水平实验教学团队。目前,拥有固定人员117人,其中50岁以下占比58.97%,高级职称占比66.67%,博士学位占比83.76%,教学人员占比75.21%;拥有流动人员45. 其中50岁以下占比57.78%,高级职称占比37.78%。中心教学团队有博导近30人,各级教学名师、优秀学术带头人30余人。实验教学队伍骨干力量稳定,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发展后劲足。教学团队培养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富有成效。他们勤于钻研,善于总结,不断创新,摸索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病例或案例教学法 “教师科研成果演示教学法等,在国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png

图6.  国家级教学名师  侯一平教授(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袁东智副教授(右)


中心多元化的平台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实验教学法,尤其是科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多次得到新闻媒体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也受到兄弟院校的关注,成为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2022年,人民日报以《培创新土壤促冒尖成长》,关注学院及中心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举措。近五年来,中心接待国内外同行参观考察达100多人次;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留学生近1500名;通过“大川视界”赴美交流项目、“大爱华西”学术交流平台、院士大讲坛、国际交流营、视频公开课、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等方式,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每年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机能骨干教师培训班,为全国二十余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上百所医学相关院校机能学师资的培养及机能学科的发展做出华西贡献通过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创新作品的构思与完成金沙论坛-新冠病毒的来与去等多项公益讲座,向学生和社会群众科普相关医学知识;与成都七中签订共建成都七中人体生命博物馆”协议,助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利用教师的科研影响力,多次成功举办相关专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提升示范中心的辐射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3.jpg 图7.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左);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教育工作部刘飞部长到中心考察(右)


作为四川大学重要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中心始终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创建“一流”中心为建设标准,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文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融合的实验开放创新平台;加强实验室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运作高效的“智慧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建设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为基础医学基地班学生搭建国际化的实验协作平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技能训练水平,加大“一流”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为本科生提供更完善、更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更好地发挥其在全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作为华西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西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不断努力实现着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宏伟目标。







  • 上一条: 没有了
  • 下一条: 没有了

©华西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人民南路3段17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501246传真:(028)85501246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