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3-01 10:37

《综合大学基础医学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成果总结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问题,本成果提出了以研究探索型教学方案促能力培养,以多样化特征教学体系促个性发展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理念,通过14年持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了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又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效益、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构建基础医学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竞争上岗制度、青年教师出国学习选拔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外籍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年度业绩考核制度,以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文科知名教授走进医学人文大讲堂、理科及工科知名学者为医学生开设学术讲座,临床医生走进基础医学实验室(表3)。利用研究性大学科研强势,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团队,实行学分制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本科生实施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及论文设计。经过14年的建设,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通、教学与科研结合、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表2),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并带动了青年教师成长。

(二)建设一批高质量实验教材

组建来自全国多个医学院校任课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编写适应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材。我院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师主编或参编实验教材35本。其中《机能实验学》、《实地解剖学》、《法医物证学实验指导》等6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密切联系理论、注重创新,能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轨迹及研究动态;在形式上独立于理论教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被全国75所高等医学院校(含我校)选入实验教材体系。

(三) 搭建四个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1. 搭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平台,促进综合大学医学生个性化培养

根据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搭建基础医学实验课选课平台,使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具备以下六个层次的特征:

实验课程开课的独立性。整合实验内容,形成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格局,实现了实验教学从教学辅助、服务型向主体、主导型转变。实验课程管理的学分制。全面实行实验课程学分制改革,学生通过选课平台,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及个性兴趣自主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大纲、选用实验教材,制定实验课程学分,建立基础医学多模块、多层次(表5)、多样性(表6)实验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表7)。实验课程内容的综合创新性。优化实验内容(表8),删除重复性实验和部分单纯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综合创新性实验比例(图1),增设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演示性实验,促进科研成果及发明专利向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转化(图2),开设人体形态学模块等系统整合课程(表910),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从验证、认知型向综合、

创新型转变。实验课程的个性化。根据学生专业和个性需求开设三大类(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实验课程(表11)。实验课程的开放性。选课平台面对全校文、理、工、医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放,具有广泛的辐射效应(图3)。

2. 搭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提高综合大学医学生创新能力

以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以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金条件建设及能力提高项目为依托、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跨学科、跨学院的导师团队为支撑、以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兴趣为指引,整合全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搭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基础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考核(图4、表12),并以子课题的形式独创性设立指导性(引导式)项目、兴趣性(自主式)项目(表13),单项资助经费达到7-10万元,从中选出30%重点资助。从文献查询、课题设计、实验实施至论文撰写的过程训练,显著提高了基地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兴趣性项目的设置满足了学生对个性发展的需求。

3. 搭建基础医学实验室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了多学科、多行业资源共享

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整合基础医学各教学实验室资源。19982004年,成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来依附于9门学科的教学实验室整合为4个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并成立基础医学专业和法医学专业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条件建设(表14)及实践教学改革,2007年通过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2012年,获准成为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验教学中心的定位从实验课程教学向课程教学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相结合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整合教学与科研实验室资源(表15,为本科生早期进实验室、进研究团队、进课题组创造条件,形成了三进、三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各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与临床技能中心整合,为课程整合及实践应用型课程创造条件;与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合作,供本科生完成创新实验项目。整合医院、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共建实践基地,供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及社会实践,以合作项目(表16)为支撑,积极推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图5),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化特征。

4. 搭建一制两化的管理平台,为基础医学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① 实施实践教学管理的分层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与学院共同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教务处与学院共同负责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表17)。② 实行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以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为载体,建立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如教学大纲、教材体系、课程简介、创新实验项目、试题库、仪器设备信息库、公告等实验教学信息。③ 实现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创建了由2个一级指标: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12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医学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8)。采取辅导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课程成绩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能力评价方式。

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提升机制

1.      创建了“一性两化”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以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为特征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既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不同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      构建了“基地-基金-项目”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以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金条件建设及能力提高项目为依托,以指导性项目和兴趣性项目为内容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

3.    形成了“三进三结合”的医学生能力提升机制。整合教学与科研实验室资源,为本科生早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研究团队,形成了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课程与课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良好机制。

4.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医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建设交叉课程、组建交叉团队,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和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优质教学资源示范广泛

(一)本成果受益面广,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全校文、理、工、医各学科,21个专业,共计45809名学生提供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科研训练等实践活动。

1. 显著提升了8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如2004级学生廖邦华,以证医学方法并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3篇(表19)。

2. 显著提升了5年制临床等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连续三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获前五名(2011年获特等奖),属全国首例。2005-2008年,先后有多人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03级本科生刘宗锦为首的创新团队,设计的《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计划书》于2006年获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执业医生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0%以上,为卓越医师培训计划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3. 显著提升了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能力。2008级基础医学基地班学生基础医学技能考核的通过率较2007级提高29%。2011级“双特生”王凯程在第二届功能神经影响与神经解剖学研讨会作题为“国人经翼点手术入路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大会发言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图6),覆盖率达到89%,单项资助额度最高达到10万元,位列各医学专业之首,发表论文92篇(表19)。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毕业生均被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301医院等院校录取,毕业生受到全国各地医疗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4. 显著提升了法医学专业学生案件分析与处理能力。实习生在全国各地公安局进行专业实习时获得实习单位好评。毕业后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如2007年毕业的陈德智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警。

5. 显著提升了文科学生对人体自然属性的把握。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掌握了人体的微观结构,其与人体有关的作品比例结构更加科学准确。

6. 显著提升了法学类专业学生对人体伤害案件鉴定意义的了解与诉讼能力。学生在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法医学案件实践教学课程侯,直接体会了法医学鉴定,增加了对人体伤害案件法医学鉴定意义的了解。

统计数据显示,医学各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实验及科研训练立项的数目及参与学生人数均逐年递增(图7)。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华西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人文底蕴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优质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资源发挥了其良好的示范作用

1.名师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组织制定和实施了“课题与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组建了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侯一平)、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鲍朗)、省级教学名师(郑煜)、973首席科学家(肖波)等学术带头人为首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团队中100%的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并作为学分制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实习等实践活动,促进了科研强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87%的教授亲自进实验室代习,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不仅为基础医学教师示范性讲课,还为全校文科、理科等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讲座,同时还培训西藏大学戴晶、湖北民族大学黄筱钧等15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发表教学论文79篇(表20)。近年来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实验指导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优良率平均达95.4%(表21)。

2. 教材的使用效应明显扩大。十多年来,不断总结、反复锤炼形成的一系列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多个院校均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订购使用,并受到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好评(附图)。

3. 名课的示范效应逐步显著。国家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课程(表1)均是课程团队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秉承和弘扬传统教学的特长,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的极具示范性的课程载体。面向全国开放,其教学体系、教改思路、教学方法备受全国同行的关注,在国内许多高校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4. 基地和中心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经过14年的努力,本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建成的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每年为兄弟院校举办各种培训班,不少兄弟院校前来我校学习取经。如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机能学实验室从1998年起,已成功举办14届“全国机能学实验技术学习班”(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先后为来自全国175所医学院校的98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机能实验学的教学及管理的培训(表22)。

  本人才培养基地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成为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已接待国内同行参观考察达2000余人,并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百名师生参观、访问和讲学,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华西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人民南路3段17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501246传真:(028)85501246

网站管理